13 张图教你读懂:夏季虫咬性皮炎
夏季是蚊虫叮咬高发季节,儿童与婴幼儿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主要受害人群。本文就常见夏季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及其损害的经典图片与大家一到分享学习,希望对大家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 蚊子叮咬引起的皮炎
(1)患儿,男,10 岁,蚊子叮咬搔抓后右侧小腿出现局部皮肤感染,形成局部皮肤界限清晰的水肿性红斑,患儿有发热病史,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伴有局部皮温升高,符合丹毒表现(图片由作者提供)。
处理:口服抗组胺药同时予以抗感染治疗。
(2)患儿,女,2 岁,蚊子咬后出现右侧耳廓水肿性红斑并伴有小水泡(箭头所指)— 血管神经性水肿(蚊子叮咬导致)(图片由作者提供)。蚊虫叮咬引起的血管性水肿还可见于男性婴幼儿包皮、阴囊及面部、手背等组织疏松部位。
处理:外用激素软膏,口服抗组胺药。
(3)患儿,男,1 岁,蚊子叮咬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四肢、面部等暴露部位,叮咬后出现红色斑丘疹,伴有瘙痒,皮疹中央有一针尖大小的红色瘀点(图片由作者提供)。
处理:外用炉甘石洗剂,瘙痒明显可酌情使用抗组胺药,避免搔抓,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2. 隐翅虫皮炎
(1)线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小丘疹、水疱及脓疱,常伴有烧灼感。
处理:避免直接在躯体上直接拍打虫体,无糜烂渗出时可予以炉甘石洗剂或外用激素软膏。水肿明显或有糜烂渗液时可予以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 0.1% 雷佛奴尔溶液湿敷,如继发感染则需抗感染治疗。
(2)隐翅虫皮炎,处理同上。
(3)引起隐翅虫皮炎成年隐翅虫
3. 臭虫叮咬引起的皮炎
(1)臭虫叮咬所致的线状分布的红色斑疹。
处理:轻者予以炉甘石洗剂外用,皮疹明显者可予以抗组胺药口服及外用激素软膏。
(2)臭虫叮咬所致的红色斑丘疹,处理同上文。
(3)成年臭虫
4. 毛虫皮炎
(1)下图为患儿在野外徒足玩耍时突发脚底刺痛并伴有局部肿胀。
处理:接触毒毛后应立即予以碱性搽洗,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瘙痒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少数全身症状明显者可以口服皮质激素。
(2)毛虫皮炎,躯干部散在分布的荨麻疹样红色斑疹及丘疱疹,伴有瘙痒,患者有在森林中作业史。处理同上。
(3)毛虫
5. 螨皮炎
夏季螨虫叮咬所致皮炎,图片中可见皮疹中央有针尖样咬痕(箭头所指)(图片摘自五年制本科教材皮肤性病学第 6 版)。
处理:炉甘石洗剂或激素软膏外用,同时内服抗组胺药。
6. 小结
虫咬皮炎多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夏秋季节更多见,婴幼儿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更易患病。
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膜翅目昆虫,如蜜蜂、黄蜂、蚂蚁叮咬后有极少部分人群对其毒液过敏,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而致死亡,需引起注意。
常规处理:内服抗组胺药+外用皮质激素。任何虫咬瘙痒搔抓后都可继发感染,需注意预防细菌感染。
本文作者: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芜湖市儿童医学中心 汪丙松
编辑 | 周萌萌
题图: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部分图片来源文献)
[1] Leveque P, Haar A, Megard C, et al. [Glance at tropical dermatitis][J]. Med Sante Trop,2015,25(4):359-362.
[2] Haddad J V. "Sign of the kiss" in dermatitis caused by vesicant beetles ("potos" or Paederus sp.)[J]. An Bras Dermatol,2014,89(6):996-997.
[3] Gibbs L M. Beware of the Beetle: A Case Report of Severe Vesicating Dermatitis[J]. Mil Med,2015,180(12):e1293-e1295.
[4] Bernardes F F, Quaresma M V, Avelleira J C, et al. Bed bug dermatitis, description of two cases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J]. An Bras Dermatol,2015,90(2):240-243.
[5] Vanbeber M J, Targino-Vanbeber M C, Zoorob R. Acute foot rash in a healthy child during travel. Acute dermatitis[J]. Am Fam Physician,2011,83(2):201-202.
[6] Milkova L, Metz S, Treudler R, et al. What have caterpillar dermatitis and jellyfish dermatitis in common?[J]. J Dtsch Dermatol Ges,2013,11(11):1083-1086.